姜维和邓艾多次展开对战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
- 中文名:邓艾(197~264)
- 别 名:邓范、邓士载
- 国 籍: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
- 出生日期:公元197年
- 逝世日期:公元264年
- 主要成就:治理魏国西方,与姜维多次对峙;率兵偷渡阴平,攻灭蜀汉
- 代表作品:《济河论》
- 官 位:兖州刺史、征西将军、太尉
- 封 爵:关内侯、方城亭侯、邓侯
- 典 故:期期艾艾,邓艾大志
- 中文名:姜维
- 别名:姜伯约
- 字号:伯约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
- 出生日期:202年
- 逝世日期:264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洮西大破王经,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
- 代表作品:《蒲元别传》
- 爵位:当阳亭侯,平襄侯
- 追封:开明王(西魏)
还不知道:姜维和邓艾相比,谁更厉害呢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的历史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可以说是宿敌,后来两人年迈,便逐渐退出了三国的舞台,而接替他们的便是姜维与邓艾两人。
这二位也曾多次展开对阵,那么他们究竟是谁更厉害呢?
邓艾此人出生于普通百姓家,从小就在山上放牛,但邓艾是个聪明人,他找时机自学成才后便走上了仕途。
当然虽然邓艾走上了仕途但也一直在最底层工作。后来有一次机会,邓艾前去洛阳汇报工作时,司马懿发现了邓艾的才能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并且之后也多次提拔重用。
根据三国历史记载,邓艾曾经为司马懿提出过两项决策,第一是大力开凿河渠,兴修水利,第二便是实施军屯。
所谓军屯便是让士兵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直接屯田,让粮草有余存。司马懿听后认为邓艾所提十分重要,就大力支持邓艾。
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去世之前将自己的七惧、六恐以及八阵图等军事著作全部交给了姜维,在多年以后,姜维顺利的成为了蜀汉的军事将领,还有意匡扶汉室,想要完成诸葛亮生前的遗愿。
在姜维前去北伐的这几年里,据三国历史记载,姜维总共北伐曹魏十一次。
而姜维此时最大的对手便是曹魏的邓艾。两人在战事中也曾多次交手,那其结果又是如何呢?
段谷之战
公元256年,姜维所带领的部队在洮西大获全胜,这一仗让蜀汉的官员百姓都对他寄予厚望,刘禅还将姜维提升为蜀汉大将军。而川蜀的军事大权也落到了姜维一个人手上。
姜维想趁机继续出兵,就率兵赶到祁山,然而姜维已经得到消息称邓艾已有所准备,于是姜维立马改变计划:“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攻南安!”
不过邓艾也不是毫无准备,他迅速地抢占了千城山,想据险而守,姜维见关键的地理位置被邓艾抢占,若是自己强攻,即便是攻了下来,损失也必定惨重。
于是他决定晚上从渭水东进,直取上邽,而姜维这番举动又被邓艾察觉,两方便在段谷开战,最后姜维战败而走。
长城之战
姜维听闻消息诸葛延叛乱,司马昭亲征平叛。于是就想趁关中空虚再次北伐,但邓艾此时早已据守长城,姜维便前去给邓艾下战书。
然而不管姜维如何挑衅,邓艾都不准备出城迎战。长城易守难攻,城中又储存着大量的粮草,只要邓艾一直坚守,姜维退兵只是迟早的事情。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司马昭就把诸葛延铲除,此时姜维若再不退兵,等到司马昭的部队回来,两方军队夹击,必然是自己吃亏。于是姜维只能无奈退兵。
侯和之战
经过前面几战之后,姜维痛定思痛,有近三年都没有再北伐出征。到了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征,攻入洮阳,邓艾见姜维远征,知晓粮草补给一定是个大问题,所以邓艾就挑选了一块险要的地方布阵,在这一战中依旧是以姜维的惨败告终。
其实在姜维还没有与邓艾对阵之前,姜维的战绩是十分厉害的,收胡王、败郭淮、斩徐志等等。然而等姜维遇到邓艾之后一直在连连败退。由此可见两人的实力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从上面来看,姜维最大的不妥之处就在于,明明蜀国兵力远不及曹魏,但姜维还是常年出征,这不是在自取灭亡吗?
后来蜀汉的车骑将军廖化评价过姜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这就是在说,用兵不知道节制就是在玩火自焚,智谋没有别人高,兵力也不比别人多,牵扯出这么多的战事,又能用什么来立足于天下呢?
廖化的这番评价,说的不仅是姜维的主要问题,也是后期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
孙权当初为什么要联姻关羽 孙权是为了巩固联盟关系吗 2024-06-11
-
诸葛亮错杀的两位猛将是谁?若有一人不死,蜀汉都有机会一统三国 2024-01-23
-
曹植争储失败之后是什么结果?表现贡献很大 2024-02-02
-
曹操带一千人守营,为什么就把吕布吓跑了? 2023-12-27
-
董袭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2024-05-25
-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2024-05-2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