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李元婴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事情?
李元婴是李渊第二十二子,唐朝宗室、大臣,下面由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那篇《滕王阁序》。在中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堪称是中国古代骈文的一个顶点,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尤其是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广为后世所流传。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滕王阁序》里面所说的这个滕王,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其实,这个滕王,还真不是一般人。
滕王,原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这位滕王的一生,虽然没能对国家大事有太多影响,但对于中国古代的绘画发展,倒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元婴生于贞观二年。早在两年多以前,他二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干掉了他大哥和他三哥,然后从他爹手里抢到了皇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而唐高祖李渊,则从此被尊为太上皇,被软禁于宫中。
李渊虽然是被软禁于宫中,但各方面待遇还是很不错的。除了不能插手国家大事,不能随意召见自己昔日的臣子,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很舒服的。李世民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有弑兄的恶名,但其实还是比较孝顺的。之前的玄武门事变,也不过是被逼无奈。所以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除了不让老爹李渊插手朝政以外,在其他方面还是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老爹。
而李渊这边,既然无法再打理朝政,又只能自宫内行动,那就只能和自己的妃子玩造人游戏了。不过,李渊此时已经60多岁了,就算想造人也是有心无力。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元婴出生了。
李元婴,是李渊的最后一个儿子。
老来得子,一直是人生当中的一大幸事。尤其是到了李渊这个岁数,还能生出孩子来,那简直就是奇迹了。所以,李元婴出生之后,各方面都对他极为宠爱。虽说他只是太上皇的儿子,但李世民对他这个弟弟也是很不错的。
在李元婴八岁那年,李渊去世了。李渊死后,李元婴虽然成了没爹的孩子,但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其实一直对自己的兄弟心有愧疚。当年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性命和权力。如今对于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弟弟,李世民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恩泽,好好照顾他长大。
贞观十三年,李元婴受封滕王,就藩山东滕州。
因为老爹死得比较早,加上李世民对他也比较纵容,而且当时李元婴年纪也比较小。到了滕州之后,李元婴熊孩子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到了滕州之后,李元婴在当地大兴土木,搞得当地怨声载道。但即便这样,李世民依然不管不问,愣是让李元婴在滕州玩了十几年。
直到十多年之后,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才终于做出了一些反应。永徽四年,李治下诏责罚了一下李元婴,然后将李元婴贬到了苏州去做官。
这种责罚,更像是一种表扬。
谁都知道,苏州园林天下闻名。将李元婴贬到苏州去做官,这到底是在责罚他?还是在奖励他?
不过,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李元婴在辈分上来说,算是李治的叔叔。人家不插手什么政治,又是你爷爷最小的儿子,除了修修房子也没别的爱好。这样的叔叔,李治似乎也很难过多苛责。
此后的人生当中,李元婴继续保持自己闲散王爷的状态,先后在苏州、南昌、四川阆中都做过官。没到一个新的地方,李元婴就开始大肆修房子。南昌那边修的那座滕王阁,就是王勃笔下的那座滕王阁。后来李元婴到了四川阆中又修了一座滕王阁,这座滕王阁就是杜甫笔下的那座。
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写那篇《滕王阁序》的时候,李元婴其实早就已经离开了南昌,被调到四川那边去了。而南昌那边,则是换成了其他官员。结果这位姓阎的大都督,刚刚修好滕王阁,打算让自己的女婿在宴会中一鸣惊人,结果就被王勃抢了风头。至于那位阎都督的女婿,到底写了什么,就没人在乎了。
公元684年,李元婴病逝,终年56岁。
李元婴的一生,虽然没有对唐朝的历史,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位王爷,可以过上最惬意的生活,到处盖房子改善生活,这种日子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至少相比那些因为权力斗争而死去的皇子皇孙们,要幸福太多了。
李元婴虽然没有对唐朝的历史,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其修造的滕王阁,却成了后世的中国四大名阁之一,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凭吊的地方。更给了后世那些文人骚客无尽的灵感,让他们写出了许多流传于世的诗篇。
除了盖房子之外,李元婴在绘画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历史上著名的滕派蝶画,就是李元婴创造出来的。
能够为后世留下滕王阁这样的建筑,又能为中国绘画做出一定的贡献,一生衣食无忧,没有卷入任何权力争斗最后得以善终。李元婴的一生,似乎也挺幸福的。
-
李神通有多坑?百战百输还被重用,死后被吹捧成战神 2024-01-28
-
李显在武则天死后将她葬入乾陵是为什么? 2024-03-13
-
李世民最后能斗赢李建成,王晊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2024-06-19
-
郭昕:唐代安西都护,曾孤守疆域几十年 2024-03-24
-
李显可免死10次,为什么到最后还是被冤死了? 2024-02-01
-
杨玉环:她只是个贪玩儿的女子 2023-12-1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