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天顺帝是谁?他在位时间为何只有短短一个月?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是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与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长子,元朝第七位皇帝。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致和元年,元朝泰定帝去世,其子天顺帝即位,然而天顺帝在位仅一个月就败给了堂兄元文宗而兵败身死。为何天顺帝会迅速失败呢
一,出身宗室
延祐七年(1320年),阿剌吉八出生于元朝岭北行省的晋王府,为晋王也孙铁木儿与王妃八不罕之子。原本阿剌吉八出生于元朝宗室,长大之后承袭王位,当个藩王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元朝后期混乱的皇位继承制度和权臣专权,把阿剌吉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也导致了他后来悲惨的命运。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因为推行改革及打压权臣铁木迭儿的势力,引起了御史大夫铁失(铁木迭儿义子)等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他们于是发动南坡之变,杀害了元英宗。随后铁失就派人前往岭北,迎立也孙铁木儿为帝,即泰定帝。
泰定元年(1324年),泰定帝立妻子八不罕为皇后,长子阿速吉八为皇太子。此前泰定帝以替元英宗报仇为由,处死了铁失等人。但泰定帝本身得位不正,加之为了笼络人心而分散皇权,为以后政局混乱埋下了隐患。
二,即位为帝
岁戊辰七月庚午,泰定皇帝崩于上都,倒剌沙专权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惧。(元史·卷三十一)
致和元年七月初十日(1328年8月15日),元泰定帝在上都病逝,年仅34岁。此时皇太子阿剌吉八只有八岁,大权自然掌握在上都的左丞相倒剌沙手中。本来嘛,皇帝去世,太子应该立即即位以安定人心。以免有人趁机作乱,觊觎皇位。但倒剌沙为了专权,迟迟不肯拥立太子即位,导致人心不稳。
当时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负责大都皇宫的警卫工作,与留守大都的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关系亲密。燕铁木儿深受元武宗(泰定帝堂兄)厚恩,又见倒剌沙远在上都,便决定拥立武宗之子为帝。然后燕铁木儿就找到阿剌忒纳失里并获得了他的支持,接着二人暗中招募勇士,准备发动政变。
八月甲午(9月8日),燕铁木儿与阿剌忒纳失里召集百官在兴圣宫议事,先逮捕了平章政事乌伯都剌和伯颜察儿两名泰定帝心腹,然后威胁百官说:“皇位正统属于武宗皇帝之子,敢有不顺从的立即处死。”百官听了,都吓得一哄而散。
(燕帖木儿)于是封府库,拘百司印,遣兵守诸要害……贷在京寺观钞,募死士,买战马,运京仓粟以饷守御士卒,复遣使于各行省征发钱帛兵器。(元史·卷一三八)
随后燕铁木儿逮捕泰定帝亲信,让自己的人出任各项要职,完全控制了大都。燕铁木儿知道自己控制大都后倒剌沙必然会率兵讨伐,于是招兵买马,派兵驻守居庸关与古北口,还征调各地行省钱粮与兵器以防备上都朝廷。
原本燕帖木儿准备派人迎接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为帝,但由于和世远在岭北,不能迅速赶到大都。燕帖木儿于是派人前往江陵,先迎接元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为帝,随后再让图帖睦尔让位于和世。
然后燕帖木儿派人装扮成周王的使者,谎称周王已带大军前来,即将到达大都。大都人心自此安定,燕帖木儿有了与倒剌沙抗衡的资本,使得自己拥立新君有了正当名义。大都坐拥中原广阔的人口与腹地,人力与物力丰厚。上都朝廷则连漠北都无法完全掌握,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上都的藩王们图、阿穆尔台和宗正达噜噶齐库库楚等人听说燕帖木儿在大都已经拥立新君,便决定前往投靠。倒剌沙听说此事,便把们图他们全部处死。倒剌沙这才听说燕帖木儿占据大都,于是派兵前往讨伐,两都之战自此爆发。
右丞相塔失帖木儿带领上都军南下,与燕帖木儿带领的大都军在榆林相遇,结果大都军惨败而逃。倒剌沙见大军惨败,这才明白名正言顺的重要性,于是立即拥立阿剌吉八为帝,即天顺帝。
三,失败被杀
八月丁巳(10月1日),图帖睦尔到达大都,拒接了百官要他立即即位的请求,表示要等哥哥和世前来。然后燕帖木儿就在击败上都军后力劝图帖睦尔称帝以安定天下。九月十三日(10月16日),图帖睦尔就在燕帖木儿的拥立下称帝,即元文宗。燕帖木儿则获封太平王、上柱国、右丞相,成为大都朝廷的实际掌权人。
先是,齐王月鲁帖木儿、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闻文宗即位,乃起兵趋上都围之。时上都屡败势蹙。壬寅,倒剌沙肉袒奉皇帝宝出请死。(元史·卷一三八)
不久倒剌沙派兵南下,再次攻打大都。燕帖木儿于是亲自带兵北上,屡次击败上都军,还包围上都。齐王月鲁帖木儿等人见大都屡胜,于是倒向元文宗,出兵支持燕帖木儿。倒剌沙见己军屡败,士气不振,只得于十月十三日(11月14日)出城投降。天顺帝则被燕帖木儿派人秘密处死,为了掩盖自己弑君的恶名,于是对外谎称天顺帝失踪。
-
浅谈元朝的历史地位 2023-12-11
-
元代奇皇后奇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外国皇后,她是如何上位的? 2023-12-27
-
蒙古第一厉害女人,丈夫惨死后她一招化危机 2023-12-11
-
苏坦妹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她? 2024-01-18
-
耶律楚材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2024-06-05
-
陈友谅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 陈友谅称帝了吗? 2023-12-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