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璘质班并不是元文宗的的儿子,为何能继承皇位?
- 中文名: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 别名:札牙笃可汗、札牙笃皇帝
- 国籍:蒙古元朝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大都(北京)
- 出生日期:1304年2月16日
- 逝世日期:1332年9月2日
- 职业:皇帝
- 信仰:藏传佛教
- 主要成就: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
- 代表作品:《相马图》、《青梅诗》
- 庙号:文宗
- 谥号:圣明元孝皇帝
- 年号:天历,至顺
- 爱好:作画、围棋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是元明宗次子,元朝的第十位皇帝。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为您讲解
至顺三年,元朝右丞相燕帖木儿在大都大明殿拥立元宁宗为帝。可元宁宗只是元文宗的侄子,而燕帖木儿更想立元文宗之子为帝。为何元文宗临终之前要传侄不传子,而权倾朝野的燕帖木儿也未能立元文宗之子为帝
一,出身皇室
泰定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326年5月1日),懿璘质班出生于元朝的察合台汗国,为周王和世与王妃八不沙之子,元武宗之孙。此前由于元仁宗违背与哥哥元武宗“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约定,执意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即元英宗),和世便在武宗旧部的鼓动下起兵反抗,结果兵败,只得逃到察合台汗国避难。
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在上都去世,但左丞相倒剌沙为了专权,迟迟不肯拥立皇太子阿剌吉八为帝。留守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深受元武宗厚恩,决定立武宗长子和世为帝,便在大都发动政变,控制了大都。
由于和世远离大都,燕铁木儿便先立其弟怀王图帖睦尔为帝(即元文宗)以安稳人心。随后燕帖木儿带兵攻入大都,处死了左丞相倒剌沙与天顺帝阿剌吉八。接着元文宗与燕帖木儿派人去迎接和世,请求其前往大都即位。
二,跟随叔父
天历二年正月丙戌(1329年2月27日),和世琜到达岭北行省的首府和林,在群臣的劝进下即位为帝,即元明宗。随后元文宗退位,被元明宗立为皇储。懿璘质班因此随父亲元明宗回到大都,至死也没离开这里。
八月六日(1329年8月30日),在位仅半年的元明宗突然暴毙,元文宗于是复位。元明宗死的时候仅有28岁,且是与弟弟元文宗在中都相见之后就突然去世,所以普遍怀疑元明宗是被弟弟元文宗和燕帖木儿毒杀。
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与妻子卜答失里皇后为了巩固皇位,先是毒杀嫂子八不沙皇后,再声称侄子妥懽贴睦尔并非元明宗之子,将其流放到广西静江。懿璘质班当时年仅四岁,对元文宗没有任何威胁,便被他留在身边。
十二月初五(1331年1月13日),元文宗立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可仅仅过了一个多月,阿剌忒纳答剌就突然病逝。元文宗与卜答失里皇后夫妻对此感到万分痛心,认为是误听燕帖木儿之言而杀兄夺位的报应,于是好好对待侄子懿璘质班,封他为鄜王。
三,即位为帝
至顺三年八月,文宗驻跸上都,疾大渐,召皇后及丞相燕铁木儿至枝前曰:“旺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燕帖吉思虽朕子,然天下乃明宗之天下也。汝等如爱朕,其召妥欢帖木儿立之。朕见明宗于地下,亦可以自解矣。”(新元史·宁宗纪)
至顺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元文宗病危,为了弥补杀兄的过错,便遗命让妥懽贴睦尔即位。但权臣燕帖木儿为了专权,不愿立年长的妥懽贴睦尔为帝,便向卜答失里皇太后请求,立其子燕帖古思为帝。
当时卜答失里为元文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阿剌忒纳答剌,次子燕帖古思,三子太平讷。可除了燕帖古思还活着,其余两个儿子皆早夭。因此卜答失里坚定的认为自己两个儿子之死就是因为毒害元明宗的报应,所以坚决不听燕帖木儿所请,执意立元明宗之子为帝。
燕帖木儿于是转而向卜答失里皇太后要求拥立6岁的懿璘质班为帝,这才获得同意。十月初四(10月23日),懿璘质班即位为帝,即元宁宗。由于元宁宗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太师、太平王、右丞相燕铁木儿手中,后宫则在卜答失里皇太后掌握之中。
宁宗答里也忒迷失皇后,宏吉剌氏。至顺三年十月,帝即位,立为皇后。时年甚幼,至正二十八年崩,袝宁宗庙。(新元史·后妃传)
随后卜答失里皇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便把年幼的娘家侄女答里也忒迷失嫁给元宁宗,让她成为皇后。可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元宁宗就于十一月二十六日(12月14日)突然病逝,成为元朝在位第二短的皇帝,仅比天顺帝多数天。
-
元明月:孝文帝元宏的孙女,她是被谁杀害的? 2024-04-13
-
和朱元璋斗了大半辈子的张定边,最后结局怎么样? 2023-12-31
-
元朝真的近百年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2023-12-11
-
元代太医曾输血疗伤? 2023-12-11
-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的原因,刘伯温用两个字概括 2024-03-11
-
立下不少战功的张弘范,为什么会留下骂名? 2024-03-2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