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亨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陈亨跟随朱元璋起兵以及徐达北征,屡立战功,是明朝开国名将。让历史名人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建文四年,朱棣在南京即位称帝,大肆分封文武众臣。当时大将陈亨早已身亡,于是被朱棣追封为泾国公。陈亨在靖难之役后才投靠朱棣,效力仅一年就病亡。那陈亨立了什么功劳,朱棣要封他为公爵呢
一,叛元投朱
陈亨,寿州人。元末扬州万户。从太祖于濠,为铁甲长,擢千户。(明史·陈亨传)
陈亨早年效力元朝,在扬州担任万户。万户为正三品官职,是万户府的二把手,仅次于最高长官达鲁花赤。由此可见陈亨虽然是汉人,却在元朝颇受重用。后来可能是因为元末民变四起,陈亨断定元朝大势已去,这才背弃元朝,投靠了红巾军将领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手下人才济济,对陈亨来投并没有太在意,只是让他担任了铁甲长。铁甲长只是红巾军的一个低级官职,而万户是元朝的高官,从镇守一方的高官跌落到默默无名的小将,陈亨对此到并没有在意,积极为朱元璋效力而晋升千户。能在众多的元末枭雄中挑出朱元璋并一直尽心竭力为其效力,可见陈亨有识人之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陈亨随徐达北伐元朝,明军一路连战连捷,很快就夺取中原各地。然后徐达就继续北上逼近大都,留陈亨镇守东昌。东昌位于京杭大运河沿岸,是明军北进大都的前进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果然元军很快发动反攻,想要夺回东昌。陈亨于是出奇兵诱敌,大败元军,确保了徐达北伐没有后顾之忧而胜利。
二,靖难投燕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在推翻元朝后进军山西,扫清元朝残余势力。随后徐达就击败元将王保保,夺取大同等重镇。接着徐达就因为陈亨在守卫东昌的战役中表现出色,于是让他镇守北方重镇大同,担任燕山左卫指挥佥事。此后陈亨就得徐达看重,多次随他讨伐北元立功,一直做到北平都指挥使。
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因为陈亨是自己岳父徐达的旧部,所以朱棣与陈亨私交不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拥兵最强的朱棣就成了他最大的威胁。所以建文帝对陈亨并不信任,立即调他为都督佥事,改派谢贵为北平都指挥使。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很快就夺取北平及附近地区。当时陈亨与都督卜万、总兵刘真驻守大宁,立即进军沙河,从侧后威胁北平。很快朱棣就率军前来攻打沙河,卜万不敌,只得退守松亭关。
不久建文帝派大将军耿炳文伐燕,很快就进军真定,朱棣于是亲自出击迎战,屡败耿炳文。建文帝见耿炳文屡次失利,于是派大将军李景隆接替他出兵伐燕。卜万得知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前来,便想要与他汇合,一举消灭朱棣。
朱棣深知李景隆庸碌无能而卜万足智多谋,于是决定先出兵大宁,一方面要夺取大宁行都司,另一方面要获得弟弟宁王朱权的支持。朱棣知道陈亨不满建文帝打压他而心向自己,便决定先除掉卜万。随后朱棣伪造了一份卜万投靠自己的书信,故意让刘真与陈亨发现。然后刘真和陈亨就对此信以为真,于是一起动手,逮捕了涉嫌投敌的卜万。
朱棣趁机进军大宁,李景隆这才敢放心攻打北平。随后朱棣抄小道攻击大宁,刘真与陈亨只得带兵回救。结果刘真的援军还未到达,燕军就已经占领大宁。陈亨本就不愿和朱棣交战,又见燕军屡败明军,加之担心建文帝严惩自己便决定改投朱棣。
大宁行都司所领兴州、营州二十余卫,皆西北精锐;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元降将所统番骑广卒,尤骁勇……亨等帅众降。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明史·陈亨传)
当天夜里,陈亨率军偷袭刘真,打得他仓皇而逃。随后陈亨带领大宁近十万精锐投降朱棣。朱棣便带着陈亨用计挟持朱权,使得朵颜三卫也加入燕军。大宁行都司所属大军与朵颜三卫都是明军中的精锐,极其骁勇善战,使得朱棣有了与建文帝争夺天下的资本,陈亨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三,力战身亡
然后陈亨随朱棣回救北平,助其在郑村坝之战大败李景隆,彻底解除了明军对北平的威胁。建文二年(1400年),陈亨随朱棣参与白沟河之战,在此战中奋勇杀敌,差点因此丧命,可见陈亨对朱棣之忠心与勇猛。随后李景隆兵败南逃,燕军于是乘胜追击,一直到达济南。
陈亨与明将平安在铧山大战,本就负有大伤的他再次受到重伤,只得返回北平养病。朱棣得知陈亨受伤,立即升任他为都督同知,还亲自前往探病。但陈亨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不久就伤重而亡。
-
明世宗朱厚熜为什么会被宫女谋杀呢,嘉靖皇帝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3-12-16
-
刘伯温被杀的真相是什么?朱元璋有何不安心的? 2024-03-20
-
朱祁镇差点亡国,为何还被称为明君? 2024-03-11
-
最有资格成为太子的朱高炽为什么不被朱棣重视? 2024-03-05
-
嘉靖皇帝睡觉时十六名宫女刺杀他,最后宫女全被处死 2024-02-28
-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抄家到底是因为什么? 2024-03-1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