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初曾诺和宁王平分天下 最后宁王的结局是什么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还不知道:朱棣和宁王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稳固朱氏江山,曾大封朱氏藩王。他的本意是希望藩王能作为朝廷的屏藩,不曾想,结果却是藩王尾大不掉,对朝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刚做上皇帝不久,就开始施行削藩政策,自此藩王们不断被削。
而燕王朱棣不愿束手待毙,于是起兵造反,也就是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之初,燕王的实力自然是不能跟建文帝的朝廷相比的,毕竟当时的建文帝朝廷有全国的经济作为后盾。
而燕王为了打赢这场仗,他也知道诸王对建文帝的削藩都深感不满,所以就想联合藩王势力,其中他最想拉拢的藩王,就是宁王朱权。
朱棣就跟属下说:“以前我在塞上巡视时,看到过大宁的军队,那是非常的强悍。如果我能得到宁王的相助,就大事可成了。
朝廷知道宁王的实力强,自然不想宁王帮助燕王。所以朝廷就派人将朱权叫回京城,朱权也不傻,他知道一旦回京,结果可能就像其他藩王一样,落下被削的下场,所以他并没去。
宁王未到京城,建文帝发怒,于是就削了宁王的三护卫。
之后,燕王朱棣用计,把宁王朱权挟持到燕营。宁王身不由己,只得帮助朱棣。
朱棣当时为表诚意,也不吝啬,曾许诺宁王,“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后来随着靖难之役战争的进行,战争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朱棣取得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那朱棣曾许诺宁王朱权,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事后宁王的结局如何呢?
朱棣虽然曾经许诺过宁王朱权,事成后平分天下,但结果肯定并非如此。
因此当时是朱棣需要朱权的帮助,自然开出如此诱人的条件。而他打败建文帝、做了皇帝后,情况自然不同了。正所谓是此一时、彼一时。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在他13岁的时候,被封为宁王。两年后,前往藩地大宁就藩。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可见朱权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当朱棣做了皇帝后,他对朱权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曾经的空头许诺自然不会兑现。
朱权想要一个好点的封地,于是就请求改封南方。朱棣问他想要哪里。
当朱权说苏州时,朱棣就说:“苏州属于畿内。”这意思很明显,就是直接拒绝了。
当朱权又说钱塘时,朱棣又说:“父皇将它赐给五弟,终无结果。后来建文帝又将钱塘封给其弟为王,也未能享受。”
最后,朱权只得了一个改封南昌的结果。
庆幸的是,在朱棣在位期间,他虽然有点猜忌朱权,但朱权并未遭到迫害。
当然,就算如此,朱权还是不想待在南昌。朱棣做皇帝时,他不敢说,所以在明仁宗时,朱权就上书朝廷说南昌并非他的封国。
然而,明仁宗在给的回信中说:“叔父从先皇那里受封已达二十余年了,不是封国,那又是什么呢!”
朱权见状,自感改封无望。
好在,朱权深感前途无望,所以就不再强求,后来他常常和文人来往,寄情于戏曲、著述、道学等。同时他还曾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友善,并拜其为师,研习道学经典。所以,朱权对道学是很有研究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朱权堪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算才人物,比如他对星历、琴艺戏曲、历史、经子、九流、医卜、黄老等都有研究。其中在戏曲、历史方面,又著作了不少书籍。
除了这些,朱权还对茶道很有研究,他曾写成《茶谱》一书,这对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贡献的。
总的来说,朱权在朱棣做皇帝后,虽然没得到想要的封地,甚至还被改封到其他地方,在仕途上他确实前途无望,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非如此,他可能就会遭到皇帝更大的猜忌,甚至可能还会落下凄惨的结局。
仕途上的失意,让朱权寄情于文学、戏曲等方面。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王爷,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明朝状元杨慎的结局 杨慎和《三国演义》的关系 2023-12-19
-
朱棣夺位之后,朱标的妻儿是什么下场? 2024-02-07
-
在明朝时期太子大多短命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12
-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兵败被抓 朱祁镇在那里过得怎么样 2024-04-16
-
历史上三位最长寿的公主,有一位历经了七个朝代 2024-02-24
-
卢象升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4-06-1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