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不愧为一代帝王,临终前的三大举措保住大汉江山407年
- 姓名:刘邦(256.12.28~195.6.1)
- 别名:刘季、汉高祖、汉高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沛郡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
- 主要成就:反抗暴政,推翻秦朝,楚汉之争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 代表作品:《大风歌》《鸿鹄歌》
- 逝世年龄:62岁
- 谥号:高皇帝
- 庙号:太祖
- 陵墓:长陵
汉朝是个传奇,第一寿命最长,第二影响非常大,第三疆域非常辽阔,通西域,开拓岭南,而且一切都要归功于开国帝王刘邦,他临终前的三大举措保住大汉江山407年。
作为开国君王的刘邦,一生过得其实并不轻松。
早年混迹乡间,做个流氓无赖,中年奋起造反,经过数年争斗成了天下之主。
当了天下之主之后,刘邦依旧不得清闲。
无数的异姓王需要他铲除,无数的内忧外患让他伤神费力,勋贵外戚的影响力也让他寝食难安,自己家老婆也是个狠角色。
这无数隐患,配合自己孩子那懦弱的性格,当然让他深感不放心。
他死后,这一系列问题,也是一个个爆发。
汉朝初建短短半个世纪中,就有吕后外戚专权、功臣集团诛杀诸吕政变和七国之乱的爆发。
这三次危机,每次斗争都惊心动魄,非一般帝王可以摆平,但诞生没多久的汉朝,一次次安然度过危机不说,还越发的强大。
这一切,除了后人努力之外,刘邦的安排也起来决定性作用。
那么刘邦到底安排了什么,就需要将时光拉回汉朝初建的时候,刘邦为自己的帝国构筑的权利铁三角了。
三角关系无疑是最稳固的关系,也是王朝权利制衡最为有利的关系。
汉朝初期的政局铁三角是什么。
答案是,皇权、勋贵功臣和外戚。
皇族处于最高地位,勋贵和外戚相互制衡,皇权用超然于外的身份,通过制衡拉拢维系皇族高高在上的地位,这就是刘邦给汉朝构筑的权利格局。
为了构筑好三角关系,刘邦在晚年进行了三大举措。
第一大举措:分封树藩
所谓分封树藩,意思就是将刘姓皇族子弟分封到各个地方做藩王。
刘邦对于立国之初的汉朝,施行的是“郡国并举制”,汉朝天下即有郡县制,也有郡国制。
为何会用混合制度作为汉朝制度,就不得不说是吸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
秦国的快速灭亡,除了暴秦不得民心之外,太过急切的郡县制也是原因之一。
郡县制确实先进,但太过先进的制度需要过渡期。
一刀切的郡县制,会因为区域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还有万民期待的不对等引发各种问题。
最后各种问题累积之后,又会因为过快的中央集权,在暴政加持下,造成各地方的动乱。
简言之,没有过渡期的超越时代政治制度,会让新生帝国变成火山口一样的存在。
当秦始皇去世之后,这一切弊端就出现了。
中央政府看似集权,却无力控制地方,然后星星之火变燎原,秦帝国二世而亡。
这历史教训,让后继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于是,号称汉承秦制的西汉,却在政治制度上,采用了和秦帝国截然不同的方式,郡国制。刘邦主政的时候,将大块大块的周边区域,划分成了诸侯王的领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亲属们。
这样做的目的也有二个。
第一:通过郡国制的设置,减轻中央政府负担的同时,依赖分封的诸侯王,间接统治广袤的国土,让周边区域恢复经济,凝聚民心。
第二:通过郡国制的设置,将大片的疆土掌握在刘姓诸侯王的手中,让刘姓子孙四散到全国各处,牢牢把控住大汉江山的刘姓基本盘。
这两大目的,在后续成了汉朝续命神器!
按汉文帝时谋士宋昌所言就是: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
这一切,让大汉王朝历经劫难,依旧不改刘姓皇族。
诸吕之乱的时候,刘姓封王出力不少,王莽乱政的时候,收拾江山的依旧是长沙王后裔刘秀,就连三分天下的时候,中山靖王后裔刘备也差点复活汉朝。
(刘邦白马之盟)
第二大举措,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到底是什么?按《史记·吕后本纪》所言,就懂前因后果了!
太后称制,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史记·吕后本纪》
这记载的意思是,吕后称制专权之后,意图封吕家人为王,就询问右丞相王陵。
参与过白马之盟的右丞相王陵,一看立马反驳说,按照白马之盟的说法,不是姓刘的就不能称王,真要称王天下共击之。
这言外之意就是,即便你是吕后,是天下的掌控者,也不能破坏这规矩。
这段话无疑分量很重,间接体现了刘姓皇族和勋贵功臣,那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
虽然后来勋贵功臣迫于形势忍了吕家人称王,可他们的反击,却让吕后万劫不复。
换言之,这是刘邦在世的时候,用自己的影响力将自己的曾经一起奋斗的老哥们,绑上了自己的刘姓皇族战车。用他们的影响力,抵消来自外戚集团的威胁。
经过一场血盟之后,才有了勋贵功臣们和刘姓皇族后续配合默契的诛吕行动。
(平定诸吕之乱)
当然,光给勋贵功臣义务不给他们实惠也是不行的,白马之盟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诠释了盟友如何产生。
这句话就是: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这话的意思是说,即没有功劳,又不是皇帝册封的爵位,你们不要顾虑可以去消灭了他,只要我大汉王朝存在,你们这些勋贵功臣的后代,就永远有官职和权位。
这言外之意就是,皇族和勋贵的后代,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受益人,至于后来者,只要他们没有特殊贡献,就不能成为利益均分者。
刘邦用白马之盟中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协议,让勋贵功臣成了大汉王朝的压舱石,这手腕绝对高明啊!
因为后续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外戚篡权还是藩王谋反,这些勋贵后裔都是汉朝皇族的最大帮手。
平定诸吕之乱的周勃不就是勋贵功臣吗?
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不就是勋贵功臣之后吗?
第三大举措,扶持外戚。
刘邦临死之前,最不放心的是手下的两大势力,这两大势力还是手心手背的关系。
一个是自己皇后外戚吕家,一个就是勋贵功臣那些老哥们。
刘邦当时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这两股势力合流,进而践踏皇权。
为此他临死的时候,还下令陈平处死忠心耿耿的樊哙,目的就是通过处死樊哙这个跟勋贵还有吕后势力关系莫逆的人物,让两帮人没有合流的可能。(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刘邦这件事办得很无奈,无奈的根源就是深知自己儿子汉惠帝刘盈的秉性。
那不是一个杀伐决断的帝王,反而是个乖宝宝。
吕后或许会为了母子关系,迁就汉惠帝,但吕后如果不在了,汉惠帝压制得了吕后的势力吗?
他们要是作乱,汉惠帝还是皇帝吗?
同样,汉惠帝能压制勋贵集团吗?他有那个能力吗?
于是,绝对不能让他们两股势力合流,这就是刘邦临死前最大的心愿。只有让他们内斗,才有皇权的稳固,而这就是刘邦的如意算盘。
有刘邦建国之初的安排在前,后世的汉族皇帝们,对于外戚势力的态度也是如此。
在汉朝,有着无数强大的外戚势力、
比如汉文帝时候的窦氏家族。
他们都是皇帝稳定朝据的重要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制衡力量。
可惜的是,权力制衡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有利于皇权稳固,用得不好就有可能万劫不复,西汉最后就因为外戚专权,让王莽成立了新朝。
但,这和刘邦的关系已然不大了。
为了自己儿子能顺利掌权,刘邦在建国之初开始谋划,在生命最后数年依旧不忘布局,真可谓远见非常。
郡国制度设置,让刘姓皇族成了当时天下无可争议的最大势力,保全了刘姓江山的生命力。
白马之盟达成,让刘姓皇族和勋贵功臣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合力保全汉朝江山百年稳固。
外戚集团的出现,构筑了汉朝政治铁三角,让三角稳定制衡成了终汉朝始终的主旋律,唯一的区别或许是东汉时代,这外戚铁三角有时候换成了宦官。
如此手腕一说透,就能懂,刘邦为何能当帝王了。
他虽然是流氓出身,但在长久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学习,弄懂了当帝王的套路和真谛。
-
历史上真实的郭嘉,他的一生都献出过哪些计谋? 2024-05-04
-
从歌女到当朝皇后,卫子夫最后为什么没有善终? 2024-02-16
-
主父偃是哪家门生?主父偃是怎么成名怎么陨落的? 2024-03-08
-
盘点古代爱藏私房钱的朝代 汉朝皇帝尤为严重 2024-02-01
-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最后结局都是怎样的? 2023-12-22
-
刘邦三年反秦,四年灭楚 刘邦为何只用七年就做成了皇帝 2024-04-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