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死后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 本名:朱标
- 别称:懿文太子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太平陈迪家
- 出生时间:1355年10月10日
- 去世时间:1392年5月17日
- 祖籍:安徽凤阳
- 庙号:兴宗(追赠)
- 谥号:懿文、孝康皇帝
- 陵寝:明东陵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
- 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职 业:皇帝
- 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
-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
- 即位地点:应天(南京)
-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 即位年龄:40岁
- 在位时间:31年
- 享 年:71岁
- 庙 号:太祖
- 谥 号:高皇帝
- 年 号:洪武
- 陵 寝:明孝陵
对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首先,事情起因,由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逝,因此,皇位传给谁呢?曾经成为了一个难题,其实朱元璋也曾考虑过,燕王朱棣,因为无论各方面的能力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其次,朱元璋为何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呢?其实背后有三大原因。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因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即使老大朱标死后,还有老二老三,所以老四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马皇后所生,只能靠边了。虽然朱元璋很喜欢老四朱棣,也想过把皇位传给他,但是现实中,如果把皇位强行传给老四朱棣,肯定会遭到其他皇子的反对和不满,尤其是老二老三,更何况朱元璋有20多个儿子,也只有立朱允炆为储君,才能让这么多的藩王心服口服。
其二,朱棣在朝堂中没有发言人。其实在朝代中,大部分的皇位之争就是百官推荐,也就是说新皇帝几乎都是在皇权和官僚集团的博弈中产生的。然后朱棣远在北京,就注定了在京城内缺乏势力,在朝堂上没有发言人。
反观朱允炆,由于朱标当了25年太子,已经是根深蒂固,其势力很强大。然后站在百官角度上,都会推荐朱允炆,因为他从出生到靖难之役,一直都在深宫之中生活,可以说这群文官是看着他长大的,反而朱棣是在军营中长大的,跟朱元璋一样杀伐果断,因此对于这些文官来说,相较于朱棣,他们更为认可朱允炆,文官认为朱允炆继位,他们才有好日子过,所以文官集团是非常挺朱允炆的。同时朱元璋看到文官既然认可了朱允炆,也就有了决定。
其三,朱元璋认为朱棣适合打天下,而朱允炆更适合守天下。因为明朝初立,需要休养生息,然而朱棣的身上杀伐之气很重,不是一位守城之主,因此比较之下,性格仁慈的朱允炆无疑是更适合继承皇位。
其实个人觉得,首先,朱元璋不可能违反自己定的规矩,将皇位传给朱棣的,不然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其次,朱棣长期在外,关系自然一步步疏远,而朱允文天天陪在朱元璋身边,天天讨好朱元璋,长期在一起。然后,又因为是朱标的儿子,爱屋及乌,朱元璋肯定更喜欢孙子朱允炆多一点。最后,其实朱元璋没错,朱棣也没错,而错只能错在生于皇家不变的制度。封建王朝挑选继承人大部分都不是举贤任能,只能说是被条条框框给限制死了。
-
靖难之役时梅殷在哪?为何没有帮朱允炆? 2024-04-28
-
明朝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很少有嫁给王侯将相的? 2024-01-30
-
历史上李自成是如何整顿起义部队的?有哪些方法? 2024-05-16
-
靠儿子登上皇位的朱高炽,能力究竟怎么样呢? 2024-01-19
-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定都南京?原因是什么 2024-02-08
-
“黑袍妖僧”的称号出自哪里?姚广孝为何有此称呼? 2024-03-0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