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君主都投降之后 他们的地位为何完全不同
对三国君主投降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家归晋”。
但三国君主归降后待遇各有不同,魏称王,蜀称公,吴称侯。这种不同的待遇,主要是魏蜀吴三方在政权法理上的区别。
魏国和季汉都有自圆其说的合法性,而东吴就只能靠编了,孙权称帝全靠脸皮厚不是说说而已,而且当初联曹坑蜀时,孙权也是上表称臣的,被封为吴侯。
整个孙吴集团,从上到下,都让魏晋两朝的人瞧不起,东吴归降后,他们的官员也是倍受打压,很难做到实权高官,要知道,那是一个看出身决定官位高度的时代,与人品、才华、品德都没有关系,这就有点鄙视的意味了。
司马炎在篡位之前,已经经过了司马懿以及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铺垫,做好了准备,世家大族也开始抛弃曹家支持司马家,就像汉献帝“自愿”禅位给曹丕一样,曹魏的小皇帝也是眼含泪水兴高采烈地“自愿”把皇位禅让给司马炎。
司马炎目的达到了,曹家衰落,没有人支持他们复国,这样破败的大家族是没有威胁的,司马炎乐得做个好人,给曹家后人优待,也好落个好名声。
更何况,司马炎自命天命所归,是为天下正统。曹魏的合法性来自汉献帝的禅让,司马家的合法性也来自曹魏的禅让。
既然是禅让,那肯定是和平交接,怎么可能不给曹家后人优待呢?给个高爵供起来就是了,又不费多少事。那些前期起家时无论多么血腥残暴的家族,在富裕稳定后都开始表演出慈眉善目的样子,说是“洗白”也行。
蜀汉的合法性来自于刘备。
虽然很多人说刘备的大汉皇族身份来自于他的自称,而且中山靖王刘胜100多个儿子,子孙后代根本数不清,说刘备就是大汉宗亲多少有些水分。但也没人能够证明刘备就不是大汉宗亲。而且古代社会人员流动少,基本上分出去的一支在哪个村子住,就在那里世代繁衍了,全村都是一个姓来自一个先祖很常见。
一般家族富裕几代之后,旁系直系就承袭不了爵位财富了,渐渐就跟普通人一样了,刘备家里没钱也很正常。
古代社会对宗族认同是很重的,家谱、血脉更是含糊不得,汉献帝认亲之前肯定是要查证的,而且刘备显赫后,附近势力也会对他调查,那时的人没说什么,那就证明身份没有问题。
有人拿《三国演义》里刘备是汉景帝第多少世孙说他跟汉献帝差着辈分,不是皇叔,只能说你们把小说也看得太重要了,小说是基于历史的改编,肯定有演义的部分。
在汉献帝禅位曹丕后,刘备集团既然励志匡扶大汉,肯定也是要称帝的,不然名不正言不顺。那么汉献帝就是被逼迫的。季汉就是继承汉的大统,与曹魏反贼集团作斗争。
刘禅作为汉室宗亲,身份地位在那摆着呢,以古典儒家不绝人宗庙的理念,肯定也是要善待的。但毕竟不是从刘禅手里接过来的皇位,那就要比曹魏爵位低一档,封公很正常。
再说孙吴集团,他们是最后归降的,按照先归顺得高官,后归顺的小官的规矩,孙吴也只能排在蜀汉后边,更何况他们在法理上就站不住,孙权称帝时,实在编不出理由,就只能靠祥瑞撑场面,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多少有点让人不齿。大家干的都是自立当皇帝的事,谁不知道谁啊,给你个侯爵偷着乐去吧。大家怎么认为呢?
-
费诗: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为人耿直敢言 2024-05-25
-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2024-05-05
-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等到27岁才出山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实力弱的刘备 2024-01-28
-
汉献帝让出皇位之后 汉献帝为何没有投靠刘备 2024-06-28
-
武力值不容小觑的许褚,他到底有多厉害? 2024-02-22
-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自以为功劳特大最终作茧自缚 2024-05-2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