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名人故事 雍正为什么要派人宣讲《大义觉迷录》?是心虚吗?

雍正为什么要派人宣讲《大义觉迷录》?是心虚吗?

时间:2024-07-01 10:39:02 来源:网络
  • 本名:爱新觉罗·胤禛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满族
  •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 出生时间:1678年12月13日
  • 去世时间:1735年10月8日
  • 主要作品:《雍邸集》
  •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
  • 庙号:世宗
  • 年号:雍正
  • 谥号:宪皇帝
  • 陵寝:清泰陵
  • 前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 后任: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

众所周知关于雍正的皇位怎么来的,一直都很有争议,很多人都觉得康熙并未传位给他,那么雍正为什么要派人宣讲《大义觉迷录》?是心虚吗?

雍正六年秋天,甘陕总督岳钟琪正坐着一顶八抬大轿,慢悠悠地被抬着要进总督衙门。正当轿子要进府衙的时候,突然窜出来一个儒生打扮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封信,对着轿子中的岳钟琪说:“我这里有一封非常重要的书信要交给岳公爷,并且又要事相商。”

守卫一时间被这个儒生的出现乱了手脚,不过岳钟琪身为身经百战的将军却丝毫没有慌张的样子,很是淡定。一挥手让旁边的兵丁都退下,然后让身边的人把儒生手里的书信拿了过来,只见书信上写了十个大字:

“南海无主游民夏靓张倬”

岳钟琪让人将这位送信的儒生给关到了签押房,自己则是拿着这封信快速地回了衙门。夏靓张倬并不是真名,而是曾静与张熙的化名,这位送信儒生便是张熙,是曾静的得意弟子。

曾静是一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就是考不中的笨秀才,出生于康熙十八年。这种多次参加考试就是考不中的秀才一般选择谋生的方式无非就这几种:小吏、教书的先生、讼师,曾静选择了做一位教书的先生,开设学馆教学生,而张熙便是曾静所有学生中最得曾静赏识重视的。


曾静在当时就是一种乡野腐儒,满脑子都是正统的儒家学说,比如:

“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可以说在曾静的眼里满清就是“蛮夷”,宁愿中原地区没有君王,也不愿意让一位满清的皇帝来统治,说白了曾静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反清复明”的,想要恢复汉人统治天下。

但为何,选择找岳钟琪呢?

01 岳钟琪与吕留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

岳钟琪正儿八经地出身于武将世家,他是南宋名将岳飞的第二十一世嫡孙,是岳飞的第三个儿子岳霖的后裔。岳飞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不管是影视剧中还是书上都有讲到大忠臣岳飞。

岳飞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南宋时期,其实一直到现在我们只要是提到大忠臣,还是会想到岳飞

作为岳飞的后裔,岳钟琪的身份自然是很特殊的他的。

岳钟琪的父亲是岳升龙,在康熙朝时就得到康熙的重用,官至议政大臣、四川提督。

清朝中期名将。南宋名将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

正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岳钟琪从小就非常喜欢排兵布阵,用石头来模拟战场打仗,每次都能指挥自己的同伴前进后退,若是同伴违背约定的话便会受罚,大家都很害怕岳钟琪的威信,可以说岳钟琪从小就表现出了做指挥千军万马大将军的潜质。

不仅如此岳钟琪从小还饱读诗书,喜欢看的书很多,比如兵法、天文、地理、占卜等。

其实一开始岳钟琪是做的文职,但是因为边地经常有战事,他又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便毅然决然弃笔从戎,康熙将岳钟琪授予四川松藩镇中军游击,岳钟琪正式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到了雍正朝时期,在雍正帝除掉大将军年羹尧以后,让岳钟琪顶替了年羹尧原先的位置,任川陕总督一职。

在此处不得不提一个人:吕留良,曾静正是受这个人的影响决定推翻满清统治的。很有意思的是其实在这个时候吕留良已经病逝多年了,一个已经病逝多年的人居然还有如此大的影响,不得不佩服。

吕留良历经明清两朝,在吕留良年少时期亲身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所以经常将自己视为“明末遗少”,抬高自己的威信与地位,还曾经为了“反清复明”将自家的家财全部散尽。

我们如此看的话吕留良应该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但很讽刺的是吕留良居然参加了1659年的科举考试,而且还考中了秀才,要知道1659年是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一个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人居然参加了大清举行的科举考试,是不是很讽刺呢?

如此看的话吕留良也算不得忠心,之后又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并没有中举,只是停留在了秀才。或许是受了刺激,吕留良开始下定决心不再入仕途,开始开设学馆收徒弟,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著作,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名气的,被人们尊称为“东海夫子”。

到了吕留良晚年的时候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浙江的官员多次举荐吕留良参加博学鸿儒科,但是吕留良说什么都不肯,后来干脆出家做起了和尚,在1683年病逝。

02 《大义觉迷录》的由来

其实曾静在很早之前便对吕留良莫名的崇拜仰慕,在1727年的时候,曾静便让自己的得意弟子张熙前去浙江一带拜访吕留良的家人,希望能够得到吕留良留下的著作,有机会拜读一下。果然张熙没有辜负曾静对他的期望,得到了吕留良的手稿。

曾静是如获至宝,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感觉吕留良的的思想跟自己的不谋而合,不禁对吕留良是更加的崇拜,可以说当成了圣人一般的存在。

时间一久,曾静便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看书不实践有什么意思呢?便跟自己的弟子张熙商量想要实践得真知,便决定造反。

要知道曾静不过是一个屡试不中的穷秀才,张熙也没有家势,想要造反谈何容易,一并没有权势,二没有兵马,岂非天方夜谭?

师徒二人便想到了岳飞的后人岳钟琪,岳钟琪是忠烈的后人,而且是汉人,而且现在还是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确实对曾静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曾静便写了一封信,让张熙带着前去西安交给岳钟琪,希望岳钟琪能加入他们一起造反。

曾静给岳钟琪写的信中无非就是提到了三点:

满人是“蛮夷”,怎么能统治中原呢?

雍正帝残暴不仁,不仅弑父、杀兄还逼母等种种罪行;

岳钟琪你作为忠烈的后人,应该秉承先人的遗志,精忠报国。

曾静提到的“精忠报国”无非就是忠心于已经灭亡了的大明,换句话说让岳钟琪反清复明。

可想而知岳钟琪看到这封信以后的心情该有多复杂:本来岳钟琪这个川陕总督就做的战战兢兢,生怕哪里有点小错误被雍正帝抓住把柄,脑袋就要不保了;曾静与张熙二人来这么一出,不就是在害自己吗?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含糊,若自己不主动向雍正帝坦白,雍正帝得知的话,自己的脑袋恐怕要搬家了。

岳钟琪一番思想斗争后,直接让人快马加鞭将曾静的书信送到京城,雍正帝那里。

而另一方面则是严刑拷打张熙,让张熙老实交代自己的同党,希望能够一网打尽。

但是不管岳钟琪对待张熙,张熙就是不开口说话,这一点确实让人佩服;张熙虽然迂腐,不分青红皂白的相信自己的师父曾静,但是其忠心确实让人佩服。

但对于岳钟琪而言是非常很是头疼,万一此事被朝廷里的言官得知弹劾自己的话,就很麻烦了;岳钟琪很清楚此事必须要尽快解决,在岳钟琪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雍正帝的上谕来了,岳钟琪眉头一皱,决定使用计谋。

岳钟琪孤身一人前往狱中看望被打的遍体鳞伤的张熙,张熙一开始对岳钟琪不理不睬的,但是听到岳钟琪哭诉着自己的委屈:

我岳钟琪是忠臣之后,一身的正气,却看到蛮夷入关,残暴不仁,其实早就想造反了;奈何雍正帝疑心重,我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实在是不敢轻易地相信你这个来历不明的人;若依只能先对你严刑拷打,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不管我怎么严刑拷打你都不去屈服,可见你是一个忠良,我要跟你结为异姓兄弟,一起成就大业。

张熙听到岳钟琪的话,很是高兴,虽然受尽了折磨,但好歹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没有辜负老师曾静的期望。之后便与岳钟琪结拜,将自己与曾静的所有的计谋和盘托出。

雍正帝果然厉害,不愧为九王夺嫡最后的胜利者,他在上谕中告诉岳钟琪不要慌,慢慢来,可以用一些手段想办法让张熙开口。岳钟琪便想出了此计谋骗取张熙的信任,得到张熙的口供。而且为了防止朝廷中有人说三道四,岳钟琪还请了陕西巡抚西琳在暗中看着自己与张熙。

张熙丝毫没有察觉出来是岳钟琪的计谋,将自己知道的交待的很彻底;岳钟琪得到口供后,便立马派人禀告雍正帝。抓几个无权无势的书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没过多久,曾静、张熙还有吕留良的后人与门生都被抓到了京城。

其实此案完全可以在当地审理,但是雍正帝就是坚持将所有的人押送到京城,他准备要跟这些儒生们舌战一番。见到雍正帝的张熙与曾静完全没了脾气,尤其是曾静可以说是有问必答,态度很是诚恳,老泪纵横。

其实曾静就是将所有的过失全部推到了已经死了几十年的吕留良身上,吕留良何其可悲,已经病逝多年,却成了罪人。

雍正也很纳闷,曾静与张熙等人不过是乡野的儒生,怎么会知道宫廷中发生的事情,而且将雍正说的是如此不堪呢?曾静得知瞒不住了,便将发配到便将的胤禟、胤禩的下人们都交待了出来。

原来胤禩与胤禟的下人们被流放以后,便在一路上到处讲雍正的坏话,只是让雍正没想到的是曾静居然跟这些人勾结在了一起。

等到曾静一案审理完以后,雍正好像是意犹未尽,便让人将曾静案所有的材料全部都整理成一本书,命名为《大义觉迷录》,刊印出来以后便让每一位学宫人手一本,进行学习。

著将吕留良、严鸿逵、曾静等悖逆之言,及朕谕旨,一一刊刻,通行颁布天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宫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览知悉

03 雍正帝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或许是曾静坦白的态度让雍正很满意吧,雍正做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此案吕留良才是罪魁祸首,吕留良所留下的著作实在是害人不浅,很是可恶。

便下旨:

将已经病逝多年的吕留良还有他的儿子开棺戮尸

吕家其他的后人要么被凌迟,要么被斩首,或者被流放

就连吕留良的门生也没有放过:凌迟、斩首或者是流放

而曾静与张熙这两位罪魁祸首,雍正认为此二人认错的态度很好,而且还立功了,不被处死;不过雍正帝交给了这两个人一个任务:让曾静与张熙二人随时听从湖南观风整俗使的调遣,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然后在全国各地宣讲《大义觉迷录》。

本来紫禁城内的事情大家知道的很少,即便是有人说,老百姓也不见得会相信;但是《大义觉迷路》一出,还让曾静与张熙专门来宣讲,确实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不过在此事上乾隆要比皇考雍正理性的多,在他登基后43天,便下旨将曾静与张熙凌迟处死,而且将《大义觉迷录》全部销毁。

“即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之。”

结语

其实雍正的一辈子过得还是挺辛苦的,在康熙晚年为了争夺储君之位不得不装成是“天下第一闲人”,后来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却被说是弑父篡位,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别人说也就算了,关键是雍正的生母乌雅氏也不相信康熙将皇位传给了雍正,竟然公开质疑雍正的皇位。

在雍正刚登基的几年,在雍正身上的流言蜚语很多,比如:

弑父篡位

逼母撞柱而死

心狠手辣

残害兄弟

等等

在发生了吕留良案以后,雍正为了解释自己确实没有弑父篡位,皇考康熙确实是病逝的,而非自己杀死的,将此事在《大义觉迷录》中将细节都写的很清楚,让吕留良案的主犯曾静与张熙全国各地进行宣讲。

但是不管雍正如何宣讲,民间还是流传着雍正帝弑父篡位的说法,人们宁愿相信康熙确实是死得蹊跷,也不愿意相信雍正。

其实我认为这是多此一举的,作为一国之君不需要跟世人证明什么,因为那样只会越描越黑,只要自己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或许雍正是一个表面坚强其实内心很脆弱的人吧,他不想让世人误会自己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急于跟世人解释,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多余的。

后来雍正帝便用一种特殊的东西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便是“祥瑞之兆”。

比如:瑞稻,瑞稻指得是一根茎但是又多个穗的水稻;

再比如:日月合壁,五星连珠,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种天文现象而已,但是在当时看来是一种百年难得的祥瑞之兆。

在雍正为帝的十三年时间里,祥瑞之兆非常多,其实不过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而已。

标题:雍正为什么要派人宣讲《大义觉迷录》?是心虚吗?
链接:https://www.lishimingren.com/gushi/9863.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更多
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1644年 ~ 1911年)享国祚268年,历12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清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

姜太公钓鱼

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音zhòu)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

2024-07-01
100个历史典故读懂中国历史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

2024-07-01
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2024-07-01
伊尹,中国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

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挚,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他帮助商汤统一了国家,又帮太甲中兴商朝,世人尊为元

2024-07-01
梦周公的典故来源

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勳,后世

2024-07-01
《成化十四年》电视剧是那个朝代,剧中人物原型介绍

《成化十四年》这部剧也是即将要开播的了,这部剧的名字其实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年份,成化是明朝皇帝朱见深的年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