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接手清朝之后 清朝为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下场
- 本名:爱新觉罗·颙琰
- 别称:永琰
- 所处时代:中国(清朝)
- 民族族群:满族
- 出生地:北京圆明园天地一家春
- 出生时间: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11月13日
- 去世时间: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9月2日
- 主要成就:惩治和珅、整顿吏治,镇压白莲教乱
- 年号:嘉庆
- 庙号:仁宗
- 谥号:睿皇帝
- 父亲: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母亲: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 享年:61岁
- 陵寝:清昌陵
- 前任: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后任: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
- 在位时间:1796年—1820年
对嘉庆皇帝为何挽救不了清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经历了十二个皇帝后的清朝,有过繁华的康乾盛世和在衰败中的同治中兴。
嘉庆皇帝作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承接着繁华的康乾盛世。当时的情况看,按理来说,在嘉庆皇帝统治下的清朝,或许比不上之前的康熙和乾隆,但也可以使清朝保持现状。
但是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却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如果嘉庆皇帝是一个贪图享乐,不顾百姓的昏君,那么清朝的衰落也情有可原,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嘉庆皇帝却一生勤勉。
嘉庆皇帝在继位的时候,诛杀了权臣和珅,并且积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褒奖因为文字狱获罪的官员,倡导黜奢崇俭等等政策。
那么为什么如此勤奋勉励的嘉庆皇帝,却还是挽救不了当时清朝走向衰败的脚步。
在嘉庆皇帝在位的时,曾有一次出宫祭祀的时候,发现兵部把象征着兵部大权的大印弄丢了。可是在清查过后,令人想不到的是,代表皇家威严、保护皇帝安全的大印早在三年前就已经丢失。可是兵部的官员因为害怕被责怪,却一直都隐瞒不报。最后这件事情却不了了之。
兵部大印象征着皇家的威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保护着皇帝的安全。兵部大印丢失,理应是头等大事,可是嘉庆皇帝却选择让此事不了了之,可见嘉庆皇帝的无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兵部大印的丢失是对皇权的蔑视,可见当时的官员对皇帝权力的不重视。
官员对皇帝的不重视,还可以通过几件小事来看出。
在嘉庆二十三年的时候,有一次武举考试后,嘉庆皇帝早早地起床为册封状元、探花的典礼做准备,但是左等右等也没有等来武状元和探花的身影,嘉庆帝派人去调查这是为什么后,却发现是看守宫门的老太监,在册封典礼的这一天忘记把宫门打开,使得武状元和探花迟迟没有找到宫门的入口。
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就这么去了,那你就太天真了。谁也没想到,在一年之后,有一个平民百姓趁着没人注意,悄悄地溜进了皇宫。这个平民百姓进入皇宫后,直到进入皇宫深处才被一名小太监所发现。
丢掉的官部大印、忘记开城门的老太监、进入皇宫深处的平民百姓,这些无一不显示出嘉庆皇帝的软弱和皇权的衰弱。
清朝在嘉庆皇帝继位期间的衰落并不仅仅体现在百姓与官员对皇权的蔑视,还有皇帝宗亲的腐朽。
在嘉庆皇帝继位期间,皇室宗亲不仅吸食鸦片、还利用自己的身份进行招摇撞骗,全然不顾自己的宗亲身份,只顾自己享乐。
而看到这一现象的嘉庆皇帝,心里虽然万分着急。但是他也只是一味地去看书,在书中寻找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做的,而不去思考。嘉庆皇帝只是一味地遵循先人的做法,从不考虑这一做法是否使用在当时。
像在嘉庆四年的时候,宫中起了很大的火,宫里的太监为了避免坏人乘虚而入,并没有打开宫门,让侍卫进入灭火。这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避免了皇帝出现危险。可是嘉庆皇帝却认为,他们并没有遵循乾隆皇帝所留下的规定,而对这些救火的太监进行了处罚。
通过这几件小事不免可以看出,嘉庆皇帝的平庸、软弱和无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从根源上处理问题,但是嘉庆皇帝却始终没能做到这一步。
嘉庆皇帝虽然异常勤勉,但官员和百姓对皇权的蔑视,皇室宗亲的贪图享乐、腐朽的行为,嘉庆皇帝自身的平庸等问题,这些都使得清朝逐渐走上衰败的道路。
-
康熙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 康熙是怎么继承顺治的皇位的 2024-06-10
-
博尔济吉特氏为何会被顺治废掉?她最后去了哪里 2024-04-04
-
隆科多作为托孤大臣却被囚禁 害死隆科多真正的人是谁 2024-05-21
-
出身高贵的晋妃,为何嫁给大她70多岁的乾隆? 2024-02-16
-
苏氏是什么身份?她有多受宠 2024-01-14
-
雍正曾有过两个发明,你知道是什么吗? 2024-02-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