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逍遥津大战是怎么回事?张辽的表现怎么样?
- 中文名:张辽(公元169年~公元222年)
- 别名:张文远
- 国籍: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9年(己酉年)
- 逝世日期:公元222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阵斩蹋顿,大破乌桓;合肥之战,威震江东
- 典 故:张辽止啼;登锋陷阵
- 官位:前将军、征东将军
- 封爵:晋阳侯、关内侯
- 谥号:刚侯
历史上真实的逍遥津大战是怎么回事?张辽的表现怎么样?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在冷兵器时代,因为大家打仗主要靠肉搏,作战半径有限。所以在真正的战场上,就算是人多的一方,往往也会受战场地理原因限制,无法全部出战。这就导致在冷兵器时代,如果某一方的军队,特别勇猛和精锐,确实有可能会出现以弱胜强的战例。
不过,这里我们得辟谣一下:所谓的八百打十万,并不是张辽一个人带着八百人,在战场上正面击败了孙权麾下的十万精锐。而是靠着这八百人作为突击队,突击到了孙权面前。此后,孙权得知曹魏军队来援,不得不率军撤退,所以才留下了八百打十万的传说。
历史上真实的逍遥津之战,其实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败退回北方。作为战胜者的孙权集团,自然想要乘胜追击。而当时的孙权集团,想要进攻曹操的话,有两个方向最为合适。一个是江陵地区,一个是合肥地区。而当时的孙权集团,便选择了两线进攻。一路由周瑜统领,进攻江陵。另一路由孙权亲自统领,进攻合肥。
结果,周瑜那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孙权这边,却久攻不下。而且经过一百多天的围攻之后,合肥非但没有陷落,反倒是等来了曹魏这边的援军。如此一来,孙权自然也就只能暂时率军后撤了。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合肥之战。
此后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吴国和魏国围绕着合肥地区,大战了六次!而那场八百打十万的合肥之战,其实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战。
第一次合肥之战结束后,孙权集团意识到了北上的困难程度。再加上不久之后,东吴的顶梁柱,大都督周瑜病逝。没有了周瑜,孙权集团想要北上就更难了。与此同时,刘备则是趁机拿下了荆南四郡,并且开始攻略蜀地,迅速成长。曹操也开始扫平凉州,实力进一步提升。
这些变化,都让孙权集团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所以,在这之后,孙权集团不得不暂时修改了战略,由北上转为南下。接下来的几年里,孙权集团开始向南发展,逐渐控制了整个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等地。
直到数年之后,随着曹操彻底平定了凉州,完全控制了北方。此时的曹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南方。于是,公元213年,曹操再次带领大军,挥师南下,打算一举灭了孙权。但结果,这一次曹老板依然没能成功。因为此时的孙权,比起几年前赤壁大战的时候,又强盛了几分。哪怕没有联合刘备,光是靠着自身的力量,再加上长江天险的阻隔,依然可以挡住曹操。
眼见获胜无望,曹操只得再次率领大军返回。不过,曹操很清楚,一旦他率军撤退,孙权势必会再次率军进攻。尤其是合肥地区,更是双方交战的中心。这个局面,在第一次合肥之战当中,已经上演过一次了。
为了防止这个局面再次出现,曹老板留下了自己麾下最能打的猛将张辽,率兵常驻在合肥地区。曹老板也是个狠人,一路摸爬滚打过来,失败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曹操看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多打几次,总能找到机会,吃下孙权集团。而合肥地区,则是被曹老板视作一块桥头堡。所以这个地方,是万万不能丢的。
第二年,公元214年,曹操又带兵来了一次。但这一次进攻,却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因为在大军进攻的时候,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谋士荀攸死了。荀攸的突然去世,也让曹老板有些措手不及,所以仅仅打了几个月之后,就再次撤退了。
而这一次,曹操撤退之后,依然还是留下了张辽,以及其他几位猛将,率领七千精兵,驻守在合肥地区。
那么,曹操为什么会选择张辽,驻守在合肥地区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张辽能打。
历史上真实的张辽,不但个人武力十分强大,本人还是一个统帅型的人物,足可以独当一面。曹操手下能人虽然不少,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其实也没几个。
原本按照曹操的计划,第三年估计还会来合肥这边进攻。但是第三年的时候,出了一个意外,打乱了曹老板的布置。蜀地那边,刘备已经彻底做大,彻底控制了整个蜀地。一旦刘备控制了蜀地,下一步,刘备肯定要向汉中方向进攻。为了防止刘备攻入汉中,曹老板只能转过头,先去汉中那边,对付刘备。
于是,公元215年这一年,曹老板把麾下大部分的精锐,都调到了汉中。此时的刘备,也正处于巅峰,双方很快就展开了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开始后,合肥这边的情况,就显得有些尴尬了。要知道,当时曹老板为了阻击刘备,已经带去了麾下大部分的精锐。所以,合肥这边,就只剩下了张辽手里那七千精锐。如果合肥出了问题,曹操其实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再次调集重兵前去支援。
对于这一点,孙权集团自然也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不久之后,孙权带上了自己所有的家底,凑了整整十万大军,并且把当时东吴内部所有能打的猛将,一股脑全都带去了合肥前线,希望能够一战攻克合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合肥之战爆发了。
第二次合肥之战当中,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孙权集团都占尽了优势。对此,镇守合肥的张辽,也是心知肚明。不过,据史书记载,曹操在去汉中之前,给张辽送去了一个锦囊。大意就是一旦孙权来袭,张辽和另一位将军李典,要主动率军出击,挫败孙权军队的士气。
对于曹老板的嘱托,当时很多将军都感到不解。本来合肥守军就不多,如果主动出击的话,显然劣势更大了,但是张辽却理解了曹老板的意思。首先,孙权集团刚刚抵达,一旦士气受挫,接下来守城就比较容易守了。其次,张辽和李典以前有点过节,不管让他们谁守城,都容易出事,反倒是俩人一块出击,胜算更大一些。
按照曹老板的嘱托,张辽在军中挑选了八百精锐,作为敢死队。第二天清晨,就在孙权这边还没起床的时候,张辽便带人杀了出去,直冲孙权帅帐。
这一冲,就把整个孙权大军给打懵了。
在此之前,孙权集团没人想过,张辽敢主动出击,所以也没人事先做出过防守布置。所以,当张辽出战之后,很诡异的一幕就出现了:虽然只有八百人,但张辽却带着这支精锐,一路猛打猛冲,直冲孙权帅帐。
被打懵的吴军,很快也反应了过来。在一众东吴将领的指挥下,迅速形成包围圈,将这八百人围困起来。然而,张辽率领的这支精锐,其勇猛程度却超乎想象。而且,因为身处绝境的原因,这群人每一个都悍不畏死,反倒是发挥出了极强的作战能力。
更夸张的是,接下来,张辽不但带领这支精锐,突破了东吴的包围圈,而且还继续向孙权的位置进攻。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张辽的个人勇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冲锋的过程当中,张辽直接斩杀了庐江上甲的将军陈武。这支庐江上甲,可以理解成是孙权当时身边的近卫军。
将军战死,孙权身边的护卫,一下子就乱了。所以接下来,张辽也得以继续带人冲锋。据说最近的时候,张辽和孙权只隔了几百米,差点就直接干掉了孙权。不过,当时孙权躲到了一座小山上,身边的护卫越聚越多,张辽一时也冲不进去,所以只能开始率军突围返回。
这次突然袭击,其实并没有斩杀多少吴军,但对于吴军的士气,却起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后世很多人都说,如果当时指挥吴军的,不是孙权而是孙策,说不定直接就带着军队上去开干。在这种情况下,张辽几乎必死无疑。张辽一旦战死,合肥的陷落几乎也就成了定数。
但可惜的是,孙权不是孙策,个人武力几乎等于零。
在这次撤退之后,孙权知道士气已经被重创,决定暂时率领吴军,撤退到南淝河的南岸,重整旗鼓再说。然而在吴军撤退的过程当中,张辽却再次抓住机会,在吴军撤退,北岸只剩下少量军队的时候,又来了一次突袭。恰好当时孙权就在北岸压阵,得知张辽再次前来突袭的时候,孙权慌忙逃上船,靠着麾下将军凌统拼死一战,这才从张辽手下逃走。
而孙权离开后,北岸剩余的吴军,顿时群龙无首,再无抵抗之力,只能纷纷投降。于是,靠着两次突袭,打乱了吴军的布置,张辽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吴军。因为孙权逃走的时候,是通过逍遥津渡口上船,所以这场战争,后世也称之为‘逍遥津之战’。
在这之后,孙权虽然撤到了淝河南岸,但吴军士气已经被重创,合肥方面,此时兵精粮足,肯定是打不下来了。再加上撤退之后,吴军内部又发生了瘟疫。而且,吴军进攻失败后,魏国那边又会派援军前来增援。
所以,在僵持了十多天之后,孙权只能正式率兵后撤。历史上的第二次合肥之战,也就此结束了。
纵观整个战役过程,我们其实不难发现:逍遥津一战当中,张辽之所以能够迅速战胜吴军,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张辽选择在吴军立足未稳至极,率兵突袭,直接打乱了吴军的部署。其次,张辽本人确实比较猛,可以直接带兵突袭。第三,吴军更擅长水战,对于主动进攻的陆战,并不算太过擅长。第四,吴国内部的军事制度,注定吴军打防守战的时候,会极为顽强。但进攻的时候,战斗力就颇为堪忧。
最重要的是,孙权本人的指挥能力和个人武力,实在是太差。要是换成孙策,逍遥津一战的结果,绝对会截然不同。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逍遥津之战。
-
合肥之战凌统是什么结局?他是如何活下来的? 2024-06-27
-
关羽和文丑之间的差距真的很大吗 文丑为何在关羽这边走不过三回合 2024-02-01
-
曹丕并不是曹操最优秀的儿子 曹丕最后为什么能做皇帝 2024-04-29
-
李善长死前拿出免死金牌后,朱元璋为什么一点反都没有? 2024-02-09
-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2024-05-10
-
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 刘备算是失信吗 2024-05-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