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从自己的儿子中在挑选一位继承人?
- 本名:朱标
- 别称:懿文太子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太平陈迪家
- 出生时间:1355年10月10日
- 去世时间:1392年5月17日
- 祖籍:安徽凤阳
- 庙号:兴宗(追赠)
- 谥号:懿文、孝康皇帝
- 陵寝:明东陵
-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
- 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职 业:皇帝
- 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
-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
- 即位地点:应天(南京)
-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 即位年龄:40岁
- 在位时间:31年
- 享 年:71岁
- 庙 号:太祖
- 谥 号:高皇帝
- 年 号:洪武
- 陵 寝:明孝陵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从自己的儿子中在挑选一位继承人?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为您讲解
明朝的“靖难之役”是历史上藩王从地方造反成功的先进典型,至少在所有的大一统王朝中,这是唯一的一次外藩造反成功。
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和朱棣的交锋过程、结果,以及朱棣继位后的作为来看,朱棣很明显比建文帝更适合做皇帝。
很多明朝历史爱好者就有疑问,既然如此,当初朱元璋为何不直接就传位给朱棣?这样就能避免一场战乱,没准还能保全爱子朱标的后代。
朱元璋在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死后,为新继承人的确定是伤透了脑筋的,为什么抛弃掉所有的儿子去立孙子?最根本原因是为了给后世立下一个不可更改的制度,是实实在在的为了防止因皇位争夺而产生的战乱。
皇位的争夺是很血腥的,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导致王朝的崩溃,为此,必须为皇位的继承立下一个根本的制度。
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各个王朝优先遵从的皇位继承制,也是最没有争议的,朱元璋当然不会放弃这种制度。
朱元璋儿子太多,朱标死后,那些年长些的都在虎视眈眈,即使朱元璋要从儿子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也只会递次选择,也就是让次子秦王朱樉做新太子。
但是,秦王的德行不太好,史书中就明确记载:“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即使在他病死后,朱元璋也没有掩盖他的过错,曾在给朱樉的谥文中说:“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
很显然,秦王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人,但朱元璋不能跳过秦王去立其他的儿子,哪怕燕王朱棣是他比较喜爱的儿子,何况朱棣只是四子,即使秦王不可立,在他前面也还有个老三晋王朱棡。
而且,跳过秦王和晋王去废长立幼的话,也会给所有有野心的儿子们错觉,即使不是嫡长子或长子也能有机会做皇帝?只要能得到皇帝的喜爱。
有了这种错觉,他们没准会想方设法的去争取讨皇帝欢心,并为此做出一些不妥当的事情,甚至会有很多阴谋手段出现,目的就是为了陷害新的继承人。
因此,只有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藩王们才会老实一些,综合考虑下来,朱元璋觉得还是接着朱标一脉传承下去为好,这样一来,官员也好,藩王也好,都没有话说。
甚至在确立了朱标长子朱允炆的皇位继承人之后,朱元璋不惜发动大案,将有可能对朱允炆的统治造成威胁的骄兵悍将全给清洗了一遍,为他铺路。
对于藩王的威胁,朱元璋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并不觉得藩王造反能成功,因为藩王有几十个,由于各有私心,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
而单独的任何一个藩王造反,朱元璋相信以朝廷的实力是能够剿灭的,这也是留给朱允炆的一个考验,如果以举国之力连某个藩王都不能震慑住,那朱允炆的皇位丢也就丢了,活该丢。
朱元璋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朱允炆真的在以一国战一城的“靖难之役”中失败了,这就不是朱元璋的错了,路铺好了,你不会走,能怪谁?
-
于谦在死之前发生了什么?隐藏了什么真相? 2024-05-15
-
朱元璋临死前给朱允炆留下4个字,可惜他没看懂 2024-02-29
-
长平公主:历史上最惨的亡国公主,死时已有5个月身孕 2024-02-22
-
一生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发明一东西流传至今 2024-03-10
-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抄家到底是因为什么? 2024-03-15
-
朱元璋生平赢得最惨烈一仗是什么战役?死了三十多位爵爷 2024-01-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