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名人大全

    北京,简称“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古称燕京、北平、燕都、幽州、大都、京师、京城等,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北京有哪些历史人物,北京名人录,北京十大历史名人排行榜,北京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都有谁?
1

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见濬,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受命监国,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1

朱祁钰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但是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机作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三十。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即位后下诏恢复朱祁钰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景泰帝。 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1

朱祁镇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汉族,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1

元文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札牙笃可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 

1

元英宗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

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岁,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

1

王梁

王梁(?-38年),字君严,渔阳要阳(今北京密云)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名列第十八位。原为渔阳郡狐奴令,后投奔刘秀,被拜为偏将军。刘秀占领邯郸后,封王梁为关内侯。刘秀称帝之后,王梁历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济南太守,先后被封为武强侯、阜成侯。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王梁卒。有子王禹。
1

溥杰

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清皇室成员,乳名“誉格”,字“俊之”,号“秉藩”,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溥杰生于北京清皇室醇亲王府,溥杰的祖父为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伯父为光绪帝,其父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是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五弟,为清末监国摄政王,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正白旗瓜尔佳氏荣禄(即戊戌变法中的朝廷重臣荣禄)之女。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珍妃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满洲正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姐姐(瑾妃)被入选宫中,封为珍嫔,后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光绪二十年因卖官鬻爵、忤太后,降为贵人;次年复升为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带着珍妃而被投井杀害,享年二十四岁,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为珍贵妃,草草下葬在别处,后来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统领后宫,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该葬的地方——崇陵妃园寝。

她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这一切,不过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梦罢了,她死后文面上殊荣再大,这女子终究是将魂送给了已经冰冷的紫禁城。

1

文绣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鄂尔德特氏,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1922年,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初期,与溥仪感情尚好。1924年被逐出宫之际,袖藏利剪,自尽殉清,未果。反对溥仪投靠日本人、以图复辟大业,加之后妃争宠,与溥仪感情疏离、龃龉不断。1931年8月,伺机脱出天津,登报公开表示与溥仪离婚,“刀妃革命”一时间成为天字号新闻;10月,正式宣告与溥仪离婚。1932年,任教于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学,后因不堪忍受骚扰辞职,过隐居生活。“七七事变”后,坚辞拒绝日伪的威逼利诱,大节不亏。抗战胜利后,生活艰辛,以糊纸盒、上街叫卖为生;后于华北日报社做校对工作。

1947年夏,与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结婚。一年后,因时局动荡,刘退役,靠租平板车生活。解放后,因有立功表现,刘被解除管制,成为一名环卫工人。1953年,文绣因病去世,年仅44岁。 

1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各省名人大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