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均
诸葛均,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珪之子。三国时吴大将军诸葛瑾、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同母弟。父亲诸葛圭早逝,其兄诸葛亮与诸葛均及两名姊姊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长。
蜀汉建立后216年出任长水校尉官职,蜀汉灭亡后与宗预被迁徙至洛阳,在途中病故。
周宣
管辂
管辂(209年-256年),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
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正元三年(256年),去世,时年四十七岁。北宋时,获封平原县子,世称“管平原”。
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
王徽之
王徽之(338年-386年),字子猷,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名士、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圣)第五子。
门荫入仕,历任徐州(桓冲)骑曹参军、大司马(桓温)参军、黄门侍郎。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太元十一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书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历代儒客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丙吉
丙(或作邴)吉(?—前55年),字少卿。鲁国(今属山东)人 。西汉名臣。少时研习律令,初任鲁国狱史,累迁廷尉监。汉武帝末奉诏治巫蛊郡邸狱,期间保护皇曾孙刘询(汉宣帝)。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汉宣帝,旋封关内侯。地节三年(前67年),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宣帝即位后,口不言保护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得知实情后,封丙吉为博阳侯。神爵三年(前59年)任丞相。政尚宽大。掾史不称职,辄给长假以去。五凤三年(前55年),丙吉去世,谥号定。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 )
左思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泰冲(《晋书》作太冲,考当时并无太字字形,当以墓碑为正,详见下文“相关争议”一节),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元康年间依附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五岁。
驺摇
驺摇,越王勾践后裔,秦汉之际人。周赧王九年(前306)越国被楚国灭后,遗民南迁瓯越(东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起兵抗秦。驺摇率领瓯越吏民从诸侯反秦,后助汉高祖打败项羽。汉惠帝三年(前192),驺摇被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世俗称东瓯王。东瓯王都城,在永宁江(瓯江)北岸(今温州永嘉县境内),南北朝时遗址尚存。近又有人考证东瓯王都城在今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唐岭脚。驺摇被人们认为是开发东瓯的始祖,世称他为“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明成化十三年(1467)改华盖山东岳庙为东瓯王庙(现尚留门台,遗址已办小学)。
吕母
吕母(?—公元18年),女,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她是新莽时期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 曾经率领大军破县城,杀贪官。起义军后来归附“赤眉军”。